趙
無極
趙
無極,華裔法國畫家。生於中國北京。童年在江蘇南通讀書,並學習繪畫。1935年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1948年赴法國留學,並定居法國。在
繪畫創作上,以西方現代繪畫的形式和油畫的色彩技巧,參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意蘊,創造了色彩變幻、筆觸有力、富有韻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繪畫空間,被稱為
“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現為法蘭西畫廊終身畫家.巴黎國立裝飾藝術高等學校教授,獲法國騎士勳章。
創作:
早期,
以人物和風景為主的具象油畫
1954年,轉入抽象,浮動與虛無的空間和變幻色彩之中。符號逐漸解散,消失,畫面為 自由的筆觸和大片顏色
50年代后
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
作品多以黑、褐等暗色为基调,笔触激烈,充满力度,画面极富运动感,
七十年代中期以后,进入另一阶段,其油画技巧日臻娴熟,色彩变得艳丽明亮,画面更侧重对空间和光线的追求,蕴含天地水火等种种大自然的要素,更具有风景的意味,气氛越来越平静。
80年代后
创作随心自如,无论用色与下笔均敏锐、坚定和自信。
同期的精彩巨作为《25.06.86桃花源》,画中悬浮的葡萄紫和深海的湛蓝层层相间,如烟的灰白色调子制造出宛如瀑布湍流般的景象。下笔的力道时轻时重,将观者引入一个无尽的空间,想象得以飞驰。三涧直式构图极为特殊,以中国水墨画的垂直构图为蓝本,别具意义。
趙無極將中西方結合,作品反映了由对西方抽象艺术的热衷到回归中国传统这条主线,而这种回归又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他是有机的,是从哲學和美學的高度审视 下的回归。他那酣畅淋漓的油彩下所蕴含的东方意韵令人沉醉,而其笔端也自然的流露出了几十年海外生活所理解和渗透的西方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些美好的意象不 时角动人们的心弦,使涌动着地神奇变化的风云,咆啸微茫的海涛顿时融化在无尽的艺术幻想中。
創作:
早期,
以人物和風景為主的具象油畫
1954年,轉入抽象,浮動與虛無的空間和變幻色彩之中。符號逐漸解散,消失,畫面為 自由的筆觸和大片顏色
50年代后
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
作品多以黑、褐等暗色为基调,笔触激烈,充满力度,画面极富运动感,
七十年代中期以后,进入另一阶段,其油画技巧日臻娴熟,色彩变得艳丽明亮,画面更侧重对空间和光线的追求,蕴含天地水火等种种大自然的要素,更具有风景的意味,气氛越来越平静。
80年代后
创作随心自如,无论用色与下笔均敏锐、坚定和自信。
同期的精彩巨作为《25.06.86桃花源》,画中悬浮的葡萄紫和深海的湛蓝层层相间,如烟的灰白色调子制造出宛如瀑布湍流般的景象。下笔的力道时轻时重,将观者引入一个无尽的空间,想象得以飞驰。三涧直式构图极为特殊,以中国水墨画的垂直构图为蓝本,别具意义。
趙無極將中西方結合,作品反映了由对西方抽象艺术的热衷到回归中国传统这条主线,而这种回归又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他是有机的,是从哲學和美學的高度审视 下的回归。他那酣畅淋漓的油彩下所蕴含的东方意韵令人沉醉,而其笔端也自然的流露出了几十年海外生活所理解和渗透的西方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些美好的意象不 时角动人们的心弦,使涌动着地神奇变化的风云,咆啸微茫的海涛顿时融化在无尽的艺术幻想中。
朱德群
朱德群,原名朱德萃。1920年10月24日生於安徽蕭縣白土鎮(蕭縣原屬江蘇,1955年劃歸安徽省)蕭縣雖然地處淮北一隅,但素有修文習藝的傳統。白土
鎮四面環山,朱德群幼時常在山林間遊憩。他的祖父朱漢山、父親朱禹成世代行醫,也都喜愛書畫,父親暇時常作畫自娛,他也隨父畫畫,臨習草書。家裡收藏的書
畫作品,成為他的藝術啟蒙教材。小學畢業後,到徐州上中學。1935年投考杭州國立藝專,因當時中學尚未結業,他借用堂兄朱德群的畢業證書報名,從此成為
朱家第二個“朱德群”。
從朱德群先生青年時代的求學經歷和他的海外奮鬥歷程,人們都能感受到這位藝術大師那始終堅定地保持著的創作主旨。因此,人們得見了一連串曾經在朱德群先生 藝術跋涉中隱現過的身影:吳大羽、多裡瓦爾、米修、皮埃爾、畢卡索;他們是朱德群人生交往的一個個相當有意味的組成部分,甚至是朱德群先生繪畫生涯的現實 的藝術環境。於是,環繞著傳主朱德群先生,二十世紀歐洲畫壇以一個個具象得以喻示出來。
作品:《永恆》
《永恆》為抒情抽象畫派代表人物朱德群七十年代創作轉型期的代表作。畫家成熟地將內在的心像進行轉譯,西方的元素逐步降低,以東方的智慧不斷地改造身在西 方的自己,從而形塑屬於自我獨特的藝術世界。他以大筆刷恣意地揮灑其間,時而抒情溫柔,時而豪情奔放,筆力逎勁,我們可透過筆刷的運動方向,想像畫家作畫 時充滿活力的身體動能、那如樂音般的韻律,以及東方的美學意趣。當中橘紅與銘黃的溫暖、飽滿色彩,從幽冥的青藍中綻放,情感如熾的豔紅火苗與那道宛如永恆 的白光,暗示著生命的激情與希望。如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樂曲,充滿希望,透露令人目眩的創世之光。
從朱德群先生青年時代的求學經歷和他的海外奮鬥歷程,人們都能感受到這位藝術大師那始終堅定地保持著的創作主旨。因此,人們得見了一連串曾經在朱德群先生 藝術跋涉中隱現過的身影:吳大羽、多裡瓦爾、米修、皮埃爾、畢卡索;他們是朱德群人生交往的一個個相當有意味的組成部分,甚至是朱德群先生繪畫生涯的現實 的藝術環境。於是,環繞著傳主朱德群先生,二十世紀歐洲畫壇以一個個具象得以喻示出來。
作品:《永恆》
《永恆》為抒情抽象畫派代表人物朱德群七十年代創作轉型期的代表作。畫家成熟地將內在的心像進行轉譯,西方的元素逐步降低,以東方的智慧不斷地改造身在西 方的自己,從而形塑屬於自我獨特的藝術世界。他以大筆刷恣意地揮灑其間,時而抒情溫柔,時而豪情奔放,筆力逎勁,我們可透過筆刷的運動方向,想像畫家作畫 時充滿活力的身體動能、那如樂音般的韻律,以及東方的美學意趣。當中橘紅與銘黃的溫暖、飽滿色彩,從幽冥的青藍中綻放,情感如熾的豔紅火苗與那道宛如永恆 的白光,暗示著生命的激情與希望。如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樂曲,充滿希望,透露令人目眩的創世之光。
吳冠中
吳冠中出身貧寒,他的人生遭逢中國二十世紀最動亂的時期。一生可分三個三十年來看,前三十歲雖然有戰亂,他在現代美術薰陶之後,考上公費留法深造,1950年從巴黎返回中國的三十年,卻被貼上藝術叛亂者標籤,批判對象,後三十年才是他的藝術奮鬥開花結果,他的經歷反映中國從思想傳統走上現代過程。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吳冠中為中國現代繪畫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探索東西方兩種藝術語言、觀念的不同創作理念。對於抽像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與藝術息息相關的觀點。在法國學畫師法蘇弗爾皮教授,學的不是學院派的具象寫實技巧,而是用意象手法,講究誇張、變形、錯覺、整體的結構,追求意境而不是形似。他說蘇老師「影響我終身的藝術創作與人生道路」
張大千
張
大千,最早本名張正則,後改名張援、張諠,小名李,號李爰,別署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起兮,中國當代知名藝術家,四川內江人,
祖籍四川省映秀。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畬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與黃君璧、溥心畬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
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君璧、黃賓虹、溥儒、郎靜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畫家畢卡索交遊切磋。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多次在世界各地辦畫展,包括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瑞士日內瓦、印度新德里、比利時、希臘、西班牙、新加坡、泰國、德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地。 張大千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以後旅居世界各地。1976年後定居台北市。1983年,台北故居捐給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 四下通屏 173×365公分 全幅以筆帶色跑,山形起起伏伏、前前後後生出,彷彿被雲海啃噬剩下。在少數石青與多數石綠外,畫家更加入粉白,轉化為奇異山泉或雲的反光。 瑞士瓦浪湖 31×129.5公分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這幅手卷濕中濕,趁未乾暈染,造成色、形不互相拘泥,說話了滿紙秀潤。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