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Tiffany Singh


蒂芙尼·辛格(Tiffany Singh)的作品“Knock on the Sky Listen to the Sound”2011),由上百个悬挂在缎带上的风铃组成,艺术家鼓励观众用这些风铃来创作音乐。

 Tiffany Singh
敲在天空聽聲音是一個佛教的精神意義,第一次聽說那裡的天空感覺如此接近,我們覺得我們可以敲了喜馬拉雅山的旅途在拉達克的諺語
這似乎是一個適當的標題,作為藝術品的空間轉換成一個露天的初次接觸樂器的聲音是來自天空出現-
It seems an appropriate title as the artwork transforms the Space into an open-air musical instrument that on initial contact appears that the sound is coming from the sky. - Tiffany Singh





Judith Wright


朱迪斯·莱特(Judith Wright)的作品“A Journey”2011)是由如幽灵般的模特组成的一次游行,它们中有许多都戴着面具,还有一些能够代表死后生活的现成物品。

Lee Mingwei


Lee Mingwei

THE MENDING PROJECT



Jeff Koons


Jeff Koons
1955年生於美國,美國當代藝術
1976年畢業于馬里蘭藝術學院。
22歲時,昆斯移居紐約,在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裡謀了一個職位。傑夫·昆斯剛來時,在紐約當代美術館推銷會員,不久之後被經紀人Mary Boone發覺,之後換到Annina Nosei旗下,但傑夫·昆斯開始都沒有突出的表現,還必須在華爾街靠仲介未上市股票的交易維生。
1985年是傑夫·昆斯突破之年,他在紐約的East Village辦展覽, 展出了放在液體中的籃球、救生艇等仿製品。即使80年代傑夫·昆斯受到嚴重質疑,但今天評論界很肯定傑夫·昆斯在藝術史上的地位,認為他掌握到了80年代起,富裕社會裡人們不可抑制的消費戀物風氣。
80年代未期,傑夫·昆斯的媚俗——俗豔美感達到了頂峰。他娶了義大利色情演員,製作《天堂製造》系列。把他們熱愛過程記錄下來,赤裸裸的以攝影和雕塑形式展現。
1992年,傑夫·昆斯的作品Puppy在德國展出大獲成功。
 

Shirin Neshat




是伊朗視覺藝術家,現在紐約生活和工作。她主要因電影、錄像以及攝影方面的作品而聞名.
娜沙特探索了成為一名流亡藝術家的矛盾:代言她同胞的聲音,但卻不能重返故土。在她的藝術中,她用女性強有力的影像探索了伊斯蘭革命之前後的變化,追蹤了政治上和社會上的巨變。
因為她有著獨特的背景:出生于一個富裕家庭的,在加茲溫在西北伊朗宗教小鎮長大。父親是一名醫生,母親是家庭主婦。




在她出國留學會帶伊朗時候,伊朗已經發生了革命的巨大變化,

失去本土文化和迷戀于外國文化,是巴列維王朝垮臺的兩大原因。在巴列維王朝時期,大部分地區尤其是文化和藝術中心嚴重丟失了本土文化以及西方化。西方化是該政權與西方在各種問題中保持聯繫的主要原因。

隨著伊斯蘭革命爆發,伊朗人民內在的文化精神和力量重獲新生,事實上,伊斯蘭革命尋求公正和抵抗外國文化的精神是伊朗和伊斯蘭文明反西方政權的遺產。隨著伊朗和伊斯蘭豐富文化的復興,在各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作為一個新的政治體制把文化和文化變化當作自己最基本的問題。

所以娜沙特的最早的作品是照片,如揭幕1993)和女性真主1993-97)系列,探索在有關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好戰在她的祖國的女性氣質的概念。與應對方式她正在經歷的文化和預伊朗的革命中,她被上升之間的差異,她開始了她的第一個成熟的機構的工作,在真主的女性系列,性的肖像完全由波斯書法覆蓋。她研究在社會,文化和宗教規範的穆斯林社團和一定的對立,如男人和女人的複雜性。娜沙特經常強調這個主題呈現兩個或多個協調的電影同時,通過圖案,如光與暗,黑與白,男性和女性創造鮮明的視覺對比。娜沙特也取得了較為傳統的敘事短片。
她使用波斯詩歌和書法元素進行她的創作,她的作品具有很強的敘事性,讓人心裡一揪,仿佛她所講述的概念,殉難,流亡,身份和女性問題都深感其受。
正如她的作品一樣,她的影片也帶來很大的衝勁。狂喜1999

Scars


來自保加利亞女攝影師Aneta Ivanov利用影像重疊的手法創作了這系列名為《Scars》的夢幻超現實攝影作品,她運用了影像軟體Photoshop來製作出重覆曝光的視覺效果。

Jaume Montserrat


aume Montserrat,西班牙藝術家,現居巴塞羅那,他對於自然、社會和旅行有一種狂熱,他的插畫作品系列“Emptyland”試圖將這三個領域結合在一起,創作出了這些有些支離有些破碎的動物形象。

Junaida



Junaida
作品以水彩为主,水彩中对人物的刻画及其粗略,但背景和空间的展示却无比巨大的有着超强的感染力。
特别是对他那个脑子里世界小细节的描写,可爱的同时,又有喜感和独特的形象。
总之,好像他脑子里本身就长着一个神奇的世界,自然而然的流露在鼻尖的感觉。

行走間的創意 斑馬線藝術

行人們在路上穿梭,一定會看到的就是黑白相間的枕木紋斑馬線了,在美國巴爾的摩,為了增加公共藝術的能見度,便邀請了幾位藝術家進行行人斑馬線的藝術創作,讓人們在忙碌生活中低頭疾行的同時,也能在腳下感到一絲不一樣的驚喜創意和屬於城市的藝術觀點。

池田學問

萝卜网池田學問(池田學夫,1973昭和 '48) - )在日本的的畫家密集的描述與體積的使用筆墨色彩感的特點。
超細緻畫風 天才畫家池田學出生於日本佐賀縣,是正統的東京藝術大學設計科畢業。他不是個多產的畫家,但是他的畫一幅要花上一年!池田學的作品,畫中細緻的程度,不是一般插畫可以比擬的。

預兆》

超細緻畫風 天才畫家池田學
萝卜网

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朱德群 吳冠中 張大千 趙無極

趙 無極
章曉夏的相片。
趙 無極,華裔法國畫家。生於中國北京。童年在江蘇南通讀書,並學習繪畫。1935年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1948年赴法國留學,並定居法國。在 繪畫創作上,以西方現代繪畫的形式和油畫的色彩技巧,參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意蘊,創造了色彩變幻、筆觸有力、富有韻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繪畫空間,被稱為 “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現為法蘭西畫廊終身畫家.巴黎國立裝飾藝術高等學校教授,獲法國騎士勳章。
創作:

早期,
以人物和風景為主的具象油畫
1954年,轉入抽象,浮動與虛無的空間和變幻色彩之中。符號逐漸解散,消失,畫面為 自由的筆觸和大片顏色
50年代后
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
作品多以黑、褐等暗色为基调,笔触激烈,充满力度,画面极富运动感,
七十年代中期以后,进入另一阶段,其油画技巧日臻娴熟,色彩变得艳丽明亮,画面更侧重对空间和光线的追求,蕴含天地水火等种种大自然的要素,更具有风景的意味,气氛越来越平静。

80年代后
创作随心自如,无论用色与下笔均敏锐、坚定和自信。
同期的精彩巨作为《25.06.86桃花源》,画中悬浮的葡萄紫和深海的湛蓝层层相间,如烟的灰白色调子制造出宛如瀑布湍流般的景象。下笔的力道时轻时重,将观者引入一个无尽的空间,想象得以飞驰。三涧直式构图极为特殊,以中国水墨画的垂直构图为蓝本,别具意义。

趙無極將中西方結合,作品反映了由对西方抽象艺术的热衷到回归中国传统这条主线,而这种回归又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他是有机的,是从哲學和美學的高度审视 下的回归。他那酣畅淋漓的油彩下所蕴含的东方意韵令人沉醉,而其笔端也自然的流露出了几十年海外生活所理解和渗透的西方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些美好的意象不 时角动人们的心弦,使涌动着地神奇变化的风云,咆啸微茫的海涛顿时融化在无尽的艺术幻想中。
章曉夏的相片。章曉夏的相片。章曉夏的相片。

                                              朱德群
朱德群,原名朱德萃。1920年10月24日生於安徽蕭縣白土鎮(蕭縣原屬江蘇,1955年劃歸安徽省)蕭縣雖然地處淮北一隅,但素有修文習藝的傳統。白土 鎮四面環山,朱德群幼時常在山林間遊憩。他的祖父朱漢山、父親朱禹成世代行醫,也都喜愛書畫,父親暇時常作畫自娛,他也隨父畫畫,臨習草書。家裡收藏的書 畫作品,成為他的藝術啟蒙教材。小學畢業後,到徐州上中學。1935年投考杭州國立藝專,因當時中學尚未結業,他借用堂兄朱德群的畢業證書報名,從此成為 朱家第二個“朱德群”。
從朱德群先生青年時代的求學經歷和他的海外奮鬥歷程,人們都能感受到這位藝術大師那始終堅定地保持著的創作主旨。因此,人們得見了一連串曾經在朱德群先生 藝術跋涉中隱現過的身影:吳大羽、多裡瓦爾、米修、皮埃爾、畢卡索;他們是朱德群人生交往的一個個相當有意味的組成部分,甚至是朱德群先生繪畫生涯的現實 的藝術環境。於是,環繞著傳主朱德群先生,二十世紀歐洲畫壇以一個個具象得以喻示出來。

作品:《永恆》
《永恆》為抒情抽象畫派代表人物朱德群七十年代創作轉型期的代表作。畫家成熟地將內在的心像進行轉譯,西方的元素逐步降低,以東方的智慧不斷地改造身在西 方的自己,從而形塑屬於自我獨特的藝術世界。他以大筆刷恣意地揮灑其間,時而抒情溫柔,時而豪情奔放,筆力逎勁,我們可透過筆刷的運動方向,想像畫家作畫 時充滿活力的身體動能、那如樂音般的韻律,以及東方的美學意趣。當中橘紅與銘黃的溫暖、飽滿色彩,從幽冥的青藍中綻放,情感如熾的豔紅火苗與那道宛如永恆 的白光,暗示著生命的激情與希望。如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樂曲,充滿希望,透露令人目眩的創世之光。



吳冠中

吳冠中出身貧寒,他的人生遭逢中國二十世紀最動亂的時期。一生可分三個三十年來看,前三十歲雖然有戰亂,他在現代美術薰陶之後,考上公費留法深造,1950年從巴黎返回中國的三十年,卻被貼上藝術叛亂者標籤,批判對象,後三十年才是他的藝術奮鬥開花結果,他的經歷反映中國從思想傳統走上現代過程。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吳冠中為中國現代繪畫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探索東西方兩種藝術語言、觀念的不同創作理念。對於抽像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與藝術息息相關的觀點。在法國學畫師法蘇弗爾皮教授,學的不是學院派的具象寫實技巧,而是用意象手法,講究誇張、變形、錯覺、整體的結構,追求意境而不是形似。他說蘇老師「影響我終身的藝術創作與人生道路」
交河故城
這兩幅畫看起來很相似,是因為都來自同ㄧ個地區、相同樣貌,可是在筆觸筆法上卻不相 同,交河故城給我們的感覺在歷史上經歷戰爭的摧殘彷彿身歷其境,在無境天邊描繪了千百隻盤旋飛翔的鴉鵠更荒原古堡的淒涼與歷史的滄桑,在筆觸、手法上豪邁 自由的揮灑、細膩的層次交疊、勾勒的線輕飄轉折,雖然寫實但卻傳達如詩ㄧ般的寫意,而高昌遺址在畫面、筆觸較為保守,雖然比觸細膩、畫面乾淨,卻沒有比交 河故城帶給我們的印象深刻、視覺上的充實感
高昌遺址


                                                                                                       張大千
 
陳甯的相片。
張 大千,最早本名張正則,後改名張援、張諠,小名李,號李爰,別署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起兮,中國當代知名藝術家,四川內江人, 祖籍四川省映秀。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畬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與黃君璧、溥心畬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 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君璧、黃賓虹、溥儒、郎靜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畫家畢卡索交遊切磋。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多次在世界各地辦畫展,包括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瑞士日內瓦、印度新德里、比利時、希臘、西班牙、新加坡、泰國、德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地。
張大千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以後旅居世界各地。1976年後定居台北市。1983年,台北故居捐給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

四下通屏
173×365公分
全幅以筆帶色跑,山形起起伏伏、前前後後生出,彷彿被雲海啃噬剩下。在少數石青與多數石綠外,畫家更加入粉白,轉化為奇異山泉或雲的反光。

瑞士瓦浪湖
31×129.5公分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這幅手卷濕中濕,趁未乾暈染,造成色、形不互相拘泥,說話了滿紙秀潤。
陳甯的相片。

the wall

pink_floyd_the_wall.jpg


前衛迷幻搖滾天團:平克佛洛依德可以說是只要有接觸搖滾的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The Wall是主唱Roger Waters半自傳性的搖滾專輯,專輯推出後的隔兩年,便由英國大導演Alan Parker改編為電影,Roger Waters自己則擔任編劇,成為一部實驗性極強,意境特殊的一部經典電影



看完電影覺得其實像是希特勒這類的人一直都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周遭的,只是它以一種比較和平和緩的方式在進行,好讓我們可以察覺不到或是得以裝傻默許它的存在,就好比演唱會這類的也是吧,電影中他用納粹主義或是法西斯去主宰演唱會,並且號召、煽動人群,這之中也能看見一種盲目而劇烈的能量,這跟納粹可能真的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甚至不知道這些觀眾是不是真的理解台上的人的想法,只是掉進某種漩渦裡面,不知道真正該相信的是什麼了,跟教育的絞肉機也都是一樣的,我們掉進一個大體系裡,然後被摧毀所有概念,只留下利於別人操控的身軀,然後這些身軀就像砲灰一樣,就是在壕溝裡躺著的一堆肉,沒有人在意他們是否願意,這也一點也不重要,我們就這樣在混濁好像碰到一下就得已把全身都黏住令人窒息令人眼瞎令人腦漿凝固一般的液體裡面,不過現在的生活已經安逸道足以讓我們甚至可能不會發覺自己是在這種液體裡面,所以也不會有像主人公一樣那樣的極端對自己身體的掙脫。

最讓我佩服的是在那個年代可以做出這樣的動畫,動畫的轉接都讓我覺得簡直太貼近我的頭腦裡面類似像夢境那樣超現實的,而且是手繪,真的是太強了,可能也是因為才更讓人感受到那親近感,而且從出生到現在,我第一次覺得血可以拍的這麼美。

懸置在速度的表面

一開始會覺得這是趣味性很重的藝術作品在還沒經過老師講解之前,但在聽完以後和想了一想之後,卡通和漫畫人物符號化、扁平化,角色的立體感,提在卡漫故事後面更多的意涵

老師之前有在課堂上和我們分享過她的這次展覽內容,在蘇格蘭駐村的時候的一連串的經歷產生出的,讓人覺得非常感興趣。這次看展,老師更深入的討論講解,更清楚作品原本的理念、想法,原來色彩比形體更容易被記住。作品上是在取源於蘇格蘭漫畫雜誌,是本從老人到小孩都知道的書,主要是抽取角色的顏色來創作




             

Sol Lewitt

(1)  Sol Lewitt的作品提出來的觀念有哪些?(他的意念在哪?為什麼要使用那些色塊或線條?)

Sol Lewitt
他的藝術理念—他崇尚簡約主義的那種冷靜的方式,同時也追求個性化的突破,所以他的作品表現方式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這促使了他一身兼有兩種性質很不同的藝術理念,一種非常理性的,一種反理性類似於概念主義。他認為色塊和線條要表達明晰,並且他尋求開放式的幾何結構Sol Lewitt的創作一直以塊化立方體的開創性為“主要結構”。並且他不希望廣泛的畫布結構顯得過於局限性,所以他才會用一些變化的線條,跳躍的色塊來進行創作。




(2)  介紹Sol Lewiit的作品。

不完全開放的多維數據集
/
Sol LeWitt
探討從一個完全開放的立方體,到不完全開放立方體變化有幾種可能性利用有趣數學問題、思緒去推算,從最少三個連接的邊為一個維度到最多11個邊總共有122個,其中又以7個邊的最多(32個不開放立方體)Sol LeWitt回歸到最基礎想法,解剖立方體的所有可能性,然後創造屬於他自己的結構
雖然Sol LeWitt這個想法是很簡單的,但系列給觀者觀感是很困難、混亂,因為這是個理性的數學觀念、思路,而Sol LeWitt用有趣的形式展出,讓觀者去了解其中的過程。









牆畫/
這系列作品有顏色和圖案的光學效應的探索每個寬度是依據一個嚴格準則去執行,採取簡單的形式,並通過一系列的排列運行改變方式會讓你建立一個數學公式、設計
而這系列在顏色中找尋一個在整體視覺空間效果的平衡、清晰,而作品裡的綠、紫、橙Sol LeWitt利用三原色及灰或黑中的2次色所得到的顏色,而且仔細一看牆畫1112 顏色跟顏色間是不會重疊方形依據一個數學公式循環著,但在整個視覺上還是達成平衡,牆畫1152切割方式、長度不同,看似隨意的,卻是依照著一個系統、規則化



(3)  相較於極簡藝術,Sol Lewitt認為他的作品比較偏向觀念藝術的條件是什麼?

因為Sol LeWitt相信理念是最重要的,他發展起了一種個人化的線條、色彩與形式的語法,他用這種語法將他的理念改寫為可以由其他人實施的指令這種變現方式和創作理念偏向於觀念藝術的範疇。 Sol Lewitt強調他的作品在其執行的想法。 “一個盲人可以使藝術,如果有什麼在他的頭腦可以傳遞到另一個心靈在某種有形形式,”這點和觀念藝術的摒棄藝術實體的創作,採用直接傳達觀念,使用實物、照片、語言等方法,把一些生活場面,在觀眾的心靈和精神中突現出來的觀念很相似。
雖然Sol LeWitt他的視覺詞彙具有較強的對齊極簡主義,盡但是他優選的調用雕塑,是變化的幾何形狀,由鋼,聚氨酯,或混凝土構成,通常具有層疊立方體無側。這些打破了極簡藝術的先驅,和觀念藝術的表現方式更為貼近,所以我們覺得這應該就是Sol Lewitt認為他的作品比較偏向觀念藝術的條件。